<span id="9hd3r"><th id="9hd3r"><progress id="9hd3r"></progress></th></span><form id="9hd3r"></form>
<noframes id="9hd3r">

<form id="9hd3r"><nobr id="9hd3r"><meter id="9hd3r"></meter></nobr></form>

<span id="9hd3r"></span>

      <form id="9hd3r"><nobr id="9hd3r"></nobr></form>

      <noframes id="9hd3r"><listing id="9hd3r"><listing id="9hd3r"></listing></listing>

      SCI論文寫作中的常見錯誤分析

      時間:2020-07-05 編輯整理:無 來源:早發表網

      摘要:  關于英語語法和語言問題,在前一節的最后一部分,我們做了總體的敘述,在這一節中,我們也暫且撇過。一些低級的語言錯誤,拿出來也僅是博大家一樂,因此不做贅述。我們下面要講的一些常見錯誤,即使是英語好的作者,也可能會犯。

      一、文題 

      ●文題太過啰嗦,超過100個字符或者20個單詞。 

      例:“Clinical Efficacy of ××× therapy of ××× plus ×××for the treatment of ××× patients with ×××:a ×××-year follow up study”;文題的大意是“×××療法,×××+×××治療×××患者的臨床療效”,中文看起來沒什么問題,但是這樣的英文是非常啰嗦的,更簡潔的寫法:“Long/mid/short-term outcome of ××× patients treated by ××× plus ×××”;更進一步,可以突出本研究預后的好壞,或者具體哪個方面。 

      ●“初步研究”,“臨床研究”,“試驗研究”等字眼不適合出現在英文文題中。 

      例:“Primary study of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×××”;像這樣的文題,一看就沒意思。即使真的是初步研究,也總有些初步的結論吧,例如像這個文題,可以說明到底有什么特征。 

      二、摘要 

      ●結構不良 

      文章的摘要應該包括目的、方法、結果、結論這4個部分的內容,這4個部分應該以一定的比例進行展示,基本上是1:1:2:1的結構,總的250個單詞。也就是說,目的大概50個單詞,方法大概50個單詞,結果大概100個單詞,結論大概50個單詞。但是有的作者在寫作時可能會顛倒比例,例如在目的這部分大肆介紹基本知識,導致整個比例很不協調。 

      ●引用參考文獻 

      在摘要中是不應該出現參考文獻的。摘要是幫助讀者去快速了解作者的工作,如果還要去查參考文獻,那么就沒有這個意義了。例如有些作者在寫背景和目的的時候會寫“Previous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...[Ref 1]”,這是不可以的,在寫作的時候完全可以把that后面的東西獨立成句,并去掉引用。 

      ●突兀的縮寫 

      有的作者在寫摘要的時候,直接會從正文中拷貝一些內容,這個時候要注意,在摘要中第一次出現的縮寫,要把全稱寫出來,例如“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(CAR)”,想象一下這個縮寫,如果在摘要中沒有全稱,變成“CAR”,誰猜的出來是個什么意思? 

      ●只出現P值和描述性語句,而沒有展示具體的結果。 

      例:The VAS score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treatment group and improved procedure group(P<0.05). 

      問題1.到底哪組更好? 

      問題2.好多少? 

      像這種情況下,只要把數據展示出來就一目了然了,(××±×× versus ××±××)。 

      三、引言 

      ●結構不良 

      這又要說到中英文的寫作差異,中文的引言部分一般都是非常簡短的,像豆腐干一樣,干澀,乏味。但是英文的引言部分,一般都內容豐富,逐步逐步地交代背景,說明問題所在之處。在寫作上,一般一篇SCI英文論文正文在2000-2500個單詞左右,引言一般占到五分之一,也就是大概在500個單詞左右。 

      我們來對比一下中文和英文的引言部分(圖8-5)。

      這是一篇發表在中文期刊上的文章的引言,這個引言其實都說到點子上了,但是就是都沒有真正展開。另外,抑郁跟生活質量有什么關系?透析方式如何會影響到生活質量? 

      再來看看一篇SCI文中是如何說明這些問題的: 

      有些作者可能會說,“我們的文章結果好就可以了,怎么寫都行的?!?,還有的可能會說,“結果不行,寫的再好也沒用”。這些都是錯誤的觀點。引言是一個鋪墊,是一篇文章的前戲,是為你的工作進行前期的宣傳。東西再好,如果不會推銷,只會就事論事,想來也是賣不出去的?而即使文章的結果不是非常好,但在寫作上好好地包裝一下,好好地推銷一番,那么即使結果不行,也有可能被接收。 

      ●立題依據牽強 

      經常有作者把立題依據寫成“However,...has not been studied in ...,thus in this work,we firstly report ...”。 

      關于這點,在前面的寫作章節中已經談到,但是還是要特別指出,別人沒有做過,不應該作為一篇文章的立題依據。別人沒有做,不代表研究有價值,要考查清楚“真的是沒有做過?”,“為什么別人不做?”,“到底有什么價值?”這3個問題。 

      ●立題依據采用的文獻陳舊 

      在關鍵的立題依據部分,有些時候,我們會發現,有些作者引用的參考文獻實在是太舊了。這種文章,一看就沒有價值,跟不上時代。例如“However,there is little long-term study of the outcome of ...[ref ×××,2000,46:11-15]”?,F在都是2013年了好吧,難道13年來就沒有一點進展么?像這樣的文章,還是先好好溫習一下現在的學術文獻,再進行研究設計會比較好。 

      ●用詞過當 

      有些作者在寫引言時,會出現“We hypothesized tha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××× was elevated in ××× patients with×××”,這是非常不恰當的,特別是已經有動物實驗證據的研究結果。像這種可能存在的內在聯系,是大家都知道的,本文的工作就是想證明是不是這種情況。這樣寫“In this work,the expression level of ××× in patients with ××× was investigated.”,就柔和得多了。 

      四、方法 

      ●診斷標準不明 

      就目前而言,大部分的疾病的診斷標準都是有指南可以參考的。寫作時最好將診斷標準寫上。 

      ●按照每個分子的檢測進行方法撰寫 

      在實驗中,有些實驗人員可能會將一個個分子的檢測方法分別寫出來,但是寫文章的時候,是根據采用的方法來羅列的。例如“western blot”,可以用于檢測很多分子。如果按照每個分子一個個寫,要把western blot重復多少次才行呢? 

      ●統計方法缺失 

      這也是中國作者以往經常會犯的錯誤,但隨著國外期刊對文章統計分析的審查越來越嚴格,犯錯的情況也漸漸變少了。當然有些文章確實是不需要統計的,例如一些形態學的文章。但是只要文章涉及到數據比較,相關分析,因素分析等等,就一定要說明統計學。 

      五、結果 

      ●含糊不清的描述 

      “The expression level of ××× tends to be higher in cancerous tissue than in pericarcinomatous tissue”。像tend to這樣的文字是不適合在科學文章中出現的。有沒有差異,是不是更高,都應該用統計方法進行分析,根據P值進行判斷。 

      再例如說,“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...and ...,however,...tend to be more ...”,沒有差異就是沒有差異,不能說誰稍好誰稍差。 

      ●表中用樣本數目,而在敘述中用百分比進行敘述 

      這也是常見的寫作錯誤。有時候作者可能認為用百分比來敘述一個事實會更有吸引力。例如說“27% patients survived 3 years after ....”,但是表中關于這個生存的數據可能只是寫了樣本數目,這種時候,最好在27%后面打上括號,將樣本數目和總的樣本量都標上27%(樣本數目/樣本量)。 

      六、討論 

      ●結構錯誤 

      這個錯誤其實在前面的寫作章節已經提到,英文討論中,開篇對于背景的介紹都是簡短的,一般不超過一段話,在100個單詞以內。而文中把

      討論寫的跟引言一樣,正經的討論內容占的比例反而很少。 

      ●過分自評自己工作的重要性 

      有些作者在寫作時,會寫“This is the first time ...”,“This work established the foundation ...”。首先,文章的價值,不需要作者自己來評價,同行會給出準確的評價。其次,即使是自評,也不能把話說的過滿。這樣的自評性的內容,是非常忌諱的。 

      ●該引用參考文獻的地方,參考文獻丟失 

      有時候,經??吹竭@樣的表述語段,“It has been proved that”,“Previous study has indicated that”等,然后,一看句尾,居然沒有參考文獻。這是寫作時候丟了么?如果作者在此處就是要陳述一個公知,請僅保留“that”后面的內容就可以了。 

      ●結果中沒有的內容,在結論中含糊其詞地進行推測 

      經常會看到有一些文章,對比了某個蛋白在正常人群和患者之間的表達差異,在結論部分會推論“××× was overexpressed in patients.The protein could be useful in the diagnosis ...”。只是觀察到了蛋白表達的高低而已,怎么會扯到診斷上去的呢?好吧,就算可以對診斷有幫助,那么敏感性、特異性結果在哪里,ROC曲線結果拿來看看。這純粹就是給自己的文章設置障礙。只要作者敢寫,評委十有八九就會問。 


      本網站部分文章轉載自互聯網以及作者的分享,如本網站所引用的文章涉及著作權問題, 請您及時通知本站,我們將及時妥善處理。

      職稱
      論文

      期刊
      發表

      加急
      見刊

      寫作
      咨詢

      課題
      專答

      編輯
      顧問

      關注
      我們

      返回
      頂部

      在线看黄A片免费网站免费
      <span id="9hd3r"><th id="9hd3r"><progress id="9hd3r"></progress></th></span><form id="9hd3r"></form>
      <noframes id="9hd3r">

      <form id="9hd3r"><nobr id="9hd3r"><meter id="9hd3r"></meter></nobr></form>

      <span id="9hd3r"></span>

          <form id="9hd3r"><nobr id="9hd3r"></nobr></form>

          <noframes id="9hd3r"><listing id="9hd3r"><listing id="9hd3r"></listing></listing>